军营观察丨跨越山海,共赴青春之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2024年10月11日 07:21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2024年10月11日 07:21
原标题:军营观察丨跨越山海,共赴青春之约
正在加载

  “高原红”遇见“浪花白”

  ■解放军报记者  杜 娟

  巍巍昆仑,一串串脚印迈向高原雪山;浩瀚南海,一行行足迹印在西沙岛礁。跨越千里,戍边战士和海防卫士的青春脚步,交汇于首都北京。

  金秋时节,应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邀请,驻守阿里高原和西沙岛礁的17名官兵代表相聚北京,共赴一场青春之约。他们登长城、进高校、到科研院所,与首都军地青年交流畅谈,碰撞出新时代的青春火花。

  初次相见,“高原红”与“浪花白”相视一笑,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一个高山之巅,一个偏远岛礁,不一样的海拔高度,一样的精神高地。15年、19年……边海防官兵不约而同说出的服役年限背后,蕴含着一天又一天的平凡坚守。一年又一年,边防军人将自己的使命与祖国紧紧相连。

  一个寒冷袭人,一个酷暑难耐,不一样的地域温差,一样的炽热情怀。雪域狂风中,高原卫士们一针一线缝合被风扯破的五星红旗;白沙滩上,西沙卫士们用海马草种出一面巨幅国旗;长城之上,来自高原海岛的特殊国旗,相互辉映,让人心潮澎湃。

  一条边防线,一条海防线,不一样的战斗环境,一样的英雄底色。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神态、闪光的奖章……面对边海防官兵,进藏先遣连与西沙海战英雄群体的红色血脉穿越历史,在记者脑海中交织相融。

  天安门广场上,当天涯哨兵与高原卫士面对五星红旗那一刻,戍边军人的军礼饱含着对祖国的无限敬意;巍峨长城之上,当在高原升起过的国旗与在南海岛礁飘扬过的国旗一同展开,那一抹鲜艳的“中国红”在祖国的心脏跃动。

  心系边关、情牵海防。受邀来到首都的,还有官兵们的父母。在西沙珊瑚岛坚守18年的一级上士胡猛,已经达到服役年限。今年,他选择了延期服役继续守卫西沙。

  去长城的路上,胡猛的母亲一直拉着儿子的手,不愿意松开。她告诉记者:“已经很久没有和儿子在一起待这么长时间,当兵后还没亲眼见过孩子穿军装的样子,没想到今天他能穿军装陪我来首都。”

  第一次听孩子们讲述那些直面生死考验的战斗细节,他们不禁潸然泪下。那是心疼的泪水,更是骄傲的泪水。“边关虽然艰苦,总要有人守;前线虽然危险,总得有人去。他是我的孩子,更是祖国的战士。”千千万万个父母选择让孩子到边海防一线坚守,他们就是英雄的父母。每一位站立在边关的孩子,都是家人的荣光!

  当高原军人赵军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讲起自己和战友们战风雪、斗严寒的故事,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围了上来。这些孩子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已经很久没见过儿子了。

  孩子们把赵军当明星一样,请他在笔记本上签名留言。作为一名带兵人,赵军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他看到孩子们的眼神和高原战士的眼神一样清澈。

  跨越山海,共赴青春之约

  ■解放军报记者 杜 娟

  长城上,边海防官兵代表展开曾在高原和海岛升起过的国旗。贾思宇 摄

  同筑钢铁长城

  共展国旗,凝聚信仰力量

  金秋清晨,阳光洒向祖国万里山河,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蜿蜒盘旋、气势雄伟。一队“浪花白”和一队“松枝绿”成为涌动人流中的一抹亮色。

  海军三级军士长张孝伟和战友们沿着古老的石阶拾级而上,抚摸着斑驳的砖墙。碧空下,长城在这群军人的视线里绵延不绝。

  “这里是首都,我在长城上,咱们海防官兵用脚步丈量祖国的万里海疆,就像长城一样守卫着祖国。”张孝伟边走边举着手机同远在岛礁的战友视频通话,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作为西沙某水警区今年评选出的“优秀天涯哨兵”,受战友们的委托,张孝伟特意带上了一面在西沙群岛最偏远的岛礁——中建岛升起过的五星红旗。

  在一段陡峭的台阶上,2名官兵将这面长192厘米、宽128厘米的国旗徐徐铺展开来,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

  “怎么不带一面新国旗?这面国旗看着有些旧。”一位年轻游客小声问道。

  “我们来自距离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沙群岛西南端中建岛,那里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常年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这就是岛礁上国旗的样子。”张孝伟微笑着向游客介绍,这面国旗见证着守岛官兵“亮剑西沙”的气势胆略和战胜狂风暴雨的热血豪情。

  现场游客纷纷投以赞许的目光,对官兵的家国情怀既感动更敬佩:“你们太不容易了,真不愧是‘钢铁长城’上的‘钢铁战士’!”

  向张孝伟和战友们身边围过来的游人越来越多,他们挥舞着手中国旗,与在西沙中建岛升起过的国旗拍下一张张特殊的同框照。

  “向国旗敬礼!”挺拔的军姿、炯炯的目光,官兵们庄严地举起右手。

  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路攀登,让来自平均海拔4500米阿里高原的官兵不禁感慨:“高原缺氧雪山难爬,长城醉氧石阶亦难登。”

  烽火台、瞭望台、射击孔,一眼千年,官兵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在陆军中士刘鹏山和战友们看来,古长城曾是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象征。今天,无数移动的界碑——戍边官兵,构筑起一道“钢铁长城”,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

  刘鹏山所在的普兰边防连前身是进藏先遣连。70多年前,前辈们骑着骡马翻越昆仑山,以牺牲63人的代价,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今天,他将在阿里高原上升起过的一面国旗带到首都北京。长城顶峰,战士们透着“高原红”的面庞,在国旗红的映衬下更显坚毅。

  “为什么你们每次巡逻都带上国旗?这有什么特殊意义?”一处平台上,几位写生的学生看到了这一幕,低头描摹,一笔一画,细致勾勒这面来自阿里高原的国旗。

  “带上国旗,就是把祖国放在心中;在点位展开国旗,就是宣示主权。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一位20岁出头的青年战士,语言中透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坚定。

  那些巡逻的经历,刻在刘鹏山和战友们记忆中。一次,官兵顶着七八级大风踏雪巡逻,即将到达海拔5900多米的边防点位时,国旗的一边突然被风扯开。他们围成“人墙”,在狂风中一针一线将其缝好,高举着五星红旗继续前进!

  一位战士动情地对记者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守的点位小、人口少,有些孤独寂寞。现在,站在长城上一看,感受完全不一样。其实,打开眼界,我们背后站着亿万中国人。那些手中挥动国旗、来自五海四海人们的幸福安宁,就是我们戍守边疆的最大动力。”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雄伟的长城上,来自西藏阿里高原和西沙中建岛、永兴岛的三面国旗熠熠生辉。众人同唱《歌唱祖国》,那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那一抹抹红,如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映照着每个人心中的爱国情。

  作为国旗的守护者,此次北京之行,官兵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国旗护卫队。

  “这是在祖国西沙中建岛升起过的国旗,现赠予国旗护卫队。你们护卫好国旗,我们守护好国门。”张孝伟把国旗交到升旗手张威手中。

  这面特殊的国旗将永久珍藏在国旗护卫队,激发出更多“以青春之热血,护国旗之荣光”的青春力量。

  像英雄一样战斗

  践行誓言,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里,曾在海军服役的讲解嘉宾杨南镇,深情讲述着50年前西沙海战的故事。

  “这3个瓶里装的是弹片,它是从3名在西沙海战中负伤的水兵身上取出的。”讲到牺牲的勇士,杨南镇几度哽咽落泪,“1974年,西沙海战中,389舰报务班班长罗华胜,被敌舰一发炮弹打中,肠子流了出来,仍坚持在报房发报。后来,报房着火,战友用斧子把门砸开,见他在地上弓着,身体蜷曲着……”

  杨南镇将前来参观的官兵代表带到一张黑白照片前。一级上士李洋神情专注地看着照片上这群永远年轻的烈士。他们的面容依旧生动,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同自己一样正值青春年华。

  14年,5000多个日夜,李洋一直驻守在西沙琛航岛,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就坐落在那里。他指着一张照片对战友们动情地说:“被称为‘海上黄继光’的郭玉东烈士,就安葬在这座烈士陵园。当时我舰机舱被敌炮弹打出一个洞,他用身体堵着这个破口,后弹药库起火爆炸,把他的身体烧化了,只剩下几块黑焦的骨头。”

  宁可西沙埋忠骨,不让祖国丢寸土。这是当年海战英雄的忠诚本色,也是今天时代传人的信仰写照。

  每天数次战斗警报,24小时战备值班,李洋和战友们全神贯注、高度警惕,面对对手挑衅的严峻斗争形势,坚持在一线较量,及时稳妥处置突发海空特情,直面生死考验。

  像英雄一样战斗,顶在最前面的,还有驻守阿里高原的少校赵军和他带的那些兵。看到展厅内一块块写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高原石,赵军向前来参观的中学生讲起了那些无畏生死的戍边军人。

  “‘有梦不觉边关寒,我以我身许高原。’每次接到任务,党员骨干、独生子女、即将退伍的战士……连队官兵都争先报名,他们说,死也要死在边境线上!”赵军说。

  赵军左胸前一排排勋表和3枚闪闪发光的“卫国戍边纪念章”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听说高原特别苦,你们是怎么挺过来的”“高原上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个不停。

  赵军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起了一个让他记忆深刻的人。

  去年,在某山口连续执行152天的巡逻执勤任务时,一级上士魏梦宇既当驾驶员又当战斗员,脚上的水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血水渗透了鞋袜,凝结成冰块。

  海拔每上升1000米,平均气温就下降6摄氏度。在海拔5100多米的执勤点,狂风几乎能把人刮跑,官兵没有可以避风躲雨的地方。冬季的夜晚透心冷,却阻挡不住魏梦宇和战友们到达点位的坚定脚步。

  学生们围着赵军,纷纷请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期望,展厅瞬间变成“追星”现场。“现在的你们,就是我们将来的样子”,这堂特殊的教育课,让学生们对边海防官兵充满了敬佩之情,心中深深埋下了爱国奋斗的种子。

  共绘时代新画卷

  双向奔赴,砥砺奋斗之志

  “西沙红,那是西沙将士精忠报国的赤诚……”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来自永兴岛、中建岛、珊瑚岛等岛礁的官兵成为校园“青春好声音”的主角,一首《七彩西沙》用七种颜色抒发着守岛官兵“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戍边情怀。青年学子们不禁跟着节奏或挥舞双手,或轻轻哼唱,或静静聆听,沉浸在官兵用歌声讲述的故事中。

  站在学生中间,“天涯哨兵”常年被强烈紫外线照射形成的黝黑面庞,格外显眼。在官兵们眼中,那是青春最美的色彩。

  看到记者的镜头和话筒对准自己,来自永兴岛的海军三级军士长袁星一时语塞。“在岛上待久了,没太见过世面。”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这是守岛19年第一次穿军装出现在镜头前,通过电视屏幕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但太多的战友,在平常人看不见的地方,同样闪着光。”袁星对记者说。

  与有着10多年守岛经历的老兵不同,23岁的海军少尉寿培羽上岛才一年。

  “我郑重地向组织申请到祖国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一线去!”寿培羽自豪地讲述着自己去年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奔赴西沙成为一名“天涯哨兵”的经历。

  “当时你为什么选择去西沙?现在有没有自找苦吃的感觉?”一位大学生问寿培羽。

  寿培羽回答:“这不是心血来潮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我的家乡在浙江诸暨同山镇,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沈树根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他一直是我的榜样。”

  上岛后,寿培羽白天挂枪上岗,晚上抱枪卧床。“身处一线,严峻的斗争形势给我上了一课。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基业,一寸也不能丢!”寿培羽的讲述引起现场大学生们的共鸣。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交流互动中,莘莘学子发出响亮的青春倡议。前不久,又一批40余名北京市“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乘火车出发,奔赴祖国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年至3年的志愿服务。

  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边海防官兵与首都青年的青春畅谈深入而热烈,一个个共识在心头愈发清晰。大家感慨地说,且以“青舟”逐星辰,无惧“山海”尽韶华。

  一种青春与另一种青春之间,不再隔着上千公里、不再隔着一片海洋、不再隔着那座高原,新时代青年青春共“燃”,携手描绘新时代画卷。

  (采访中得到张国雄、江王洋、李坚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锐视点

  以奋斗燃旺爱国“薪火”

  ■刘 浪

  爱国“薪火”靠奋斗燃旺,盛世中华靠奋斗成就。国庆节前后,神州大地,五星红旗与锦绣河山交相辉映,大街小巷挂满“中国红”。

  与此同时,边关海岛,哨兵坚守战位;雪域高原,官兵踏雪巡逻;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全军官兵以战斗状态,守护万里山河;全国人民以奋斗姿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奋斗擦亮民族底色。历史的长河中,一批批英雄挺身而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付出巨大牺牲。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军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正是这些英雄的奋斗,让我们的祖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奋斗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民族的希望。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无论是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战的科研人员,还是在边境线巡逻的解放军战士,或是在生产线上辛勤付出的工人,都是时代的奋斗者。这些奋斗的身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奋斗燃旺爱国“薪火”。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激励着我们不断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奋斗与爱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爱国是奋斗的动力源泉,奋斗则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在边关海岛,哨兵们以不屈的意志守护着每一寸领土,筑起祖国铜墙铁壁;在雪域高原,官兵们踏雪爬冰,巡逻在冰封的道路上,他们的身影,是这片土地上最坚实的防线。全军官兵无论身处何地,都以战斗的姿态,诠释着对祖国的深情,以实际行动守护着万里山河的安宁。

  奋斗铸就辉煌未来。奋斗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从个人角度来看,奋斗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必由之路。从国家角度来看,奋斗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力量。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持之以恒的奋斗,军队的强大需要我们每名官兵以奋斗姿态砥砺前行。只有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懈奋斗,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铸就民族的辉煌。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节目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跨越山海,共赴青春之约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