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卫士”: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6月09日 11:44
央视网 | 2021年06月09日 11:4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交班完毕,请上哨!”五月,入夏的武汉热浪如潮,一场小雨过后,暑气散去,东湖边的游人多了起来,不远处武警湖北总队执勤二大队执勤九中队的战士们正在换哨。

(战士们在换哨)

九中队是一支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连队,1952年秋,上甘岭战役打响,中队前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三营八连鏖战43天,敌人向八连阵地投掷炸弹5000余枚,全连官兵坚守坑道14个昼夜,最后在只剩9人的情况下把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在了上甘岭主峰。

鼓角铮鸣早已远去,80多年一路走来,中队先后历经15次转隶,但“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在中队官兵心底扎下了根。中队连续26年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3次荣立集体一、二等功,先后被原总政治部和武警部队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党支部”。

(1999年的战士王振东在毛泽东故居前重温入党誓词)

在“柴云振班”,每一位战士的床头都贴着一张标语,上面记录着他们最崇拜的人,李保成、黄继光、董存瑞……“柴云振班”战士李传檄在2019年大学毕业后入伍,这三年来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九中队崇拜英雄、争做英雄的氛围,“我觉得‘当兵就要当尖兵,训练就要为打赢’”。

(李传檄在读书会上听战友们分享心得)

全队追崇英雄的氛围离不开中队的红色教育。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英雄血脉,中队用活驻地红色资源优势,结合驻地毛泽东故居的历史,把课堂放在毛主席故居、中队荣誉室,组建“柴云振班”等等。

柴云振曾任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七班班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自由勋章获得者。在九中队,每个战士都对柴云振的事迹如数家珍,能够进入英雄班级“柴云振班”也是战士们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柴云振儿子参观“柴云振班”)

中队指导员郑杰介绍,过去这几年中队多次邀请红色后代进军营、战斗英雄讲战例、革命前辈讲传统。李传檄在刚入伍那年就曾听过英雄后代们分享先辈的光辉事迹,但那时他的感触还不深,经过了两年军旅生涯,如今再听到这些故事,他也更能理解“军人”二字背后的重担。

(英雄后代讲历史)

对于革命先烈后人讲传统的这种教育形式,1999年出生的二班战士王振东觉得很有意义,“毕竟他们是英雄烈士的子女,我们在听的时候感受也不一样,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鲜活的细节,更真切、更具体”。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江城武汉。大年初四晚上,中队接上级指示,要求出动兵力帮助驻地抢运防疫器材和物资,当时一听到这个消息,中队官兵纷纷请战。“扶危渡厄是军人天职,逆行而上、挺身而出是我们的职责。”“柴云振班”战士张长胜说道。

(“柴云振班”战士张长胜(中))

由于部队封闭管理,“柴云振班”班长徐曾羽回忆说,疫情刚暴发时他和战友们都是在电视上得知这一消息的,“我看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来支援武汉了,当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也要参与其中”。

(“柴云振班”班长徐曾羽)

在徐曾羽看来,无论是部队的日常训练,还是在疫情期间执行重大任务,“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拼劲始终鼓舞、支撑着他。正如中队荣誉室陈列的战旗,历经革命年代的洗礼,时隔半个多世纪仍然像火焰一样熠熠生辉。

编辑:王静远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东湖卫士”: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