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长春10月7日电 题:从严从难从险锤炼战斗作风——陆军第16集团军某摩步团加强实战化训练记事
新华社记者王天德、秦富梁
7月,跟随陆军第16集团军某摩步团在长白山麓野外驻训的记者,自始至终都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迫压感:
头顶烈日,小分队要在实战背景下完成数昼夜野外生存训练,没有规律作息时间,没有给养,敌情、袭扰不断,攀登、滑降、跳水、破障等科目轮番过……
某摩步团的前身是“平江起义第一团”。在改革强军的新征途上,这个经历过大大小小5000多次战役战斗的红军团队,坚持从严从难从险锤炼战斗作风,为手中武器装备“淬火开刃”。
“训练要像敌人对我们一样狠”
“400米障碍训练,‘快’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因为战场不会统一划线。”5连连长卜明辉告诉记者,射击训练设置动态显隐目标,战术训练突出红蓝对抗对战,官兵们早已“习以为常”。
训练项目的复杂化表露着这个团作战理念的变化——以前是一门心思琢磨比武拿名次,现在是全神贯注研究对手、研究打仗。
1986年出生的卜明辉当战士时通过选拔参加了原沈阳军区组织的“猎人集训”。在一次穿越沼泽训练中,他脚上一处伤口感染化脓,整个左脚肿胀得变了形,如果不割开放掉脓水,就很难走完全程。
按规则寻求帮助将要被淘汰,卜明辉迅速从背囊里取出刀片、缝衣针,自己割开伤口挤出脓水后,用针一针一针地缝合伤口。
白线进去红线出来,血一滴滴地从线上往下掉,豆大的汗珠子砸落地面……处理完伤口的他咬牙和队员们一起走完了余下的10多公里路程。
得益于训练上较真、叫狠,那次集训,卜明辉成绩优异,被原沈阳军区评为“优秀猎人”“特等狙击手”。
如今,成长为连长的卜明辉经常对自己带的兵说:“训练要像敌人对待我们一样狠,因为打仗时,敌人不会因为我们遇到困难而留情。”
在“平江起义第一团”,记者可以找到多个“卜明辉”。正是这些年轻的官兵在改革强军的大潮中以身作则、戮力前行,团队战斗力才得以不断攀升。
“对抗不设难设险,我们怎能发现短板”
演习作为战争的“预实践”,是部队军事工作每年的重头戏。
“时间越来越长、情况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是某摩步团官兵对近几年演习的一致印象。
令记者意外的是,让官兵屡屡吃不消的,却是这个团平时的实战化对抗训练。这是因为,它比演习时的实兵对抗更难、更严酷——团内分组对抗由于彼此了解,每一次都比演习中的“假想敌”部队更难缠。
“对抗不设难设险,我们怎能发现短板?”团政委周晓波说,“无论哪里的对手,我们都得立足装备,激发战斗血性,想方设法打好。”
去年10月底,科尔沁草原“勇士-2015”实兵演习硝烟弥漫,这个团和扮演蓝军的某机械化步兵旅进行了一场全方位较量,各营都受领了任务。
3营正面主攻力量是7连,目标是1号高地。在连队刚下车准备向“敌”发起冲击时,突遭敌设伏步战车袭击。
占据装备优势的蓝军像是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危急时刻,临近退伍的3班长孙宇大吼一声“跟我冲”,跳出隐蔽物,在距离步战车不到30米远的地方向“敌”战车投掷了一枚发烟罐。
战士们深受鼓舞,冒着枪林弹雨“合力围歼”,陷入重围的步战车身中多个发烟罐,被导调员当场裁定“击毁”。
7连官兵一鼓作气,最终取得了夺控1号高地战斗的胜利。
单兵如虎,群攻如狼,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正是这个团从红军时期就砥砺形成的品格。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2014年9月,以“平江起义第一团”170名官兵为主体的第二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组建出征,执行了历时8个多月的维和警卫任务。
这次实战化出征,官兵们打得“堪称完美”。
2015年1月26日,马里加奥市爆发了自内乱以来最大规模的暴力游行。超过4000名当地民众,携带刀具、石块、燃烧瓶,把联马团所在的东战区司令部团团围住。
按照预案,170名警卫分队官兵,从大队领导到普通一兵迅速全副武装、荷枪实弹,在营区8个固定哨位、周边14个隐蔽工事内严密布防,30米距离内与对方面对面对峙。
50摄氏度,8个多小时对峙,石头如雨,燃烧瓶翻飞,官兵们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全都手持盾牌像钉子一样钉在哨位上。
官兵先后有效防御6方向11波冲击,快速扑灭5处12个火点,及时抢救3名重伤维和警察,成功保卫了战区司令部的安全。
事后,鉴于维和警卫分队的突出表现,联合国总部专门照会中国外交部,称赞中国维和分队“表现一流,堪称完美”。
8个月,维和警卫分队有效应对大规模暴力冲击、多波次火箭弹袭击、自杀式炸弹威胁等敏感突发情况90余起。联马团司令卡佐拉给予“你们纪律严明、堪当重任”“安全交给中国分队最放心”等高度评价。
“马里那么危险,条件那么艰苦,你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靠的是平时吃苦流汗练就的过硬素质,靠的是‘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军人血性。”维和警卫分队快反中队长左彪说。